Skip to content

The Armory Show 2020

Booth 509, Pier 94

New York, USA

March 4 – 8, 2020

Cui Fei 崔斐
Cui Fei 崔斐
Cui Fei 崔斐
Fu Xiaotong 付小桐 (b.1976)
Fu Xiaotong 付小桐 (b.1976)
Fu Xiaotong 付小桐 (b.1976)
Guo Hongwei 郭鸿蔚
Guo Hongwei 郭鸿蔚
Guo Hongwei 郭鸿蔚
Song Hongquan 宋红权 (b. 1978)
Song Hongquan 宋红权 (b. 1978)
Song Hongquan 宋红权 (b. 1978)

崔斐

崔斐在纽约工作与生活,常使用树刺及葡萄卷须等来自自然界的材料,并根据不同材料的特征,把它们精确地排列成类似书法或印刷品的独立或装置作品。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崔斐于1996年移居美国。她偏爱自己从自然界中收集到的材料作为创作媒材,比如藤枝、卷须及种子等。

在本次展览中,《触读》和《自然的手稿》这两个系列所展现出的视觉效果截然不同。在前一个系列中,皂荚树刺以及玫瑰花刺被横向排列成"时间单位",似乎邀请人们用手触摸这些尖刺来唤起曾可能遭遇过的疼痛记忆。在《自然的手稿》系列中,干枯的葡萄藤枝被纵向排列犹如中国草书一般。崔斐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她认识到书法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并常常在其作品中作为援引。

宋红权

宋红权1978年出生于河北省,父亲是著名的石雕匠人。他是中国少有的未经过学院系统训练却自成体系且作品发展成熟的艺术家。宋红权的作品表现的是在农村长大的经历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像学院派艺术家那样对当代艺术风潮的熟悉。

在其2011年的作品《后石器时代》中,他用石材雕刻出一组逼真的石刻工具。继而以相似的技艺与概念创作了一系列用花岗岩雕刻的工具、器械,以及矮桌和小凳子等常见家具。随后,在前波画廊2013年为其举办的个展《单位》以及2017年个展《云》中,宋红权转向汉白玉作为其主要媒材,而主题则从以前对日常事物的细致复刻转向了《单位》展览中的各类种子以及《云》展览中呈现的药材竹黄,并将它们放大到几十甚至几百倍。这些细腻的凿刻作品常常令人联想到现代艺术大师让·阿尔普及康斯坦丁·布朗库西作品中酷似人体或其它生物特征的形态。

郭鸿蔚

郭鸿蔚驾驭水彩的精湛技艺广为人知,其大幅水彩作品一丝不苟地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事物。虽然他的绘画如今变得更加色彩浓郁、绘画感更强烈,它们是精心构建的,并在创作过程中被不断地修改。在关于其绘画方法的讨论中,他说无论艺术家的手法多么娴熟,每一次下笔都可能对整个作品的构图产生改变。与其通过多重笔触来体现一件物体的三维立体感,郭鸿蔚仍然希望通过累积自身辨识度很高的绘画创新来完成创作。

郭鸿蔚最近的油画作品是对所描绘的对象的物理本质的探索。他将油画颜料与不同种类的亮光油混合,又实验性地加入了传统的调色油—一种在19世纪常使用的乳香树脂与亚麻油的混合物,从而创造出一种"密闭"的笔触。这种笔触可以单独处理,以创造出不同的纹理和形式。他小心翼翼地落每一笔以构建物体的外观,例如用泡沫网罩包裹的水果被不断放大直至认不出来为止。艺术家通过富有诗意和暗示的标题为作品增加了一层隐喻感。

付小桐

除了其雕塑作品,付小桐不在其纸上作品上色。 对她而言,纸不是用来绘画的表面,而是一种可以通过成千上万的针刺来探索的材料。这些刺孔形成了风景,或近期隐喻自然界中图像的形态。其新作的创作技巧和手法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图像也从之前的山水景象演变为一种更为抽象的视觉语言。摒弃了之前按照预先构图在纸上从不同方向扎针的局限方式,她开始从画面中心出发一圈一圈地扎针,纸看起来变得越来越软和通透,最后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的画面。这些波状起伏的作品让人浮想联翩,比如生物体、细胞、人或动物的皮、浪花或乳房状的形态,不禁令人联想到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创作中重要元素。

尽管大自然一直是付小桐的重要灵感来源,她对创作过程本身给予了同等的重视,作品都是根据她扎的针孔数量来命名的。此次展览中,其作品的针孔数量从42万7千孔到140万940孔之多。虽然她的作品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不言而喻的关系,但也可以将其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做比较研究,比如从1965年开始将数字从一画到无限大的罗曼·欧帕卡(1931-2011)或是河原温(1932-2014)的作品《一百万年》(1999)。通过每天坚持不懈的创作,她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如此重要的主题赋予了新的活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