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前波画廊回顾展

Cui Fei, GAMA, Guo Hongwei, Ho Sintung, Hong Lei, Lam Tung-pang, Wu Jian'an

纽约

May 3 – June 22, 2019

Cui Fei 崔斐

Cui Fei 崔斐
Tracing the Origin IX_I_iv 溯源之九_一_四
2012
Silver gelatin print photogram 明胶银盐物影摄影
61 x 41 cm (24 x 16 in)

Cui Fei 崔斐

Cui Fei 崔斐
Calendar 日历
2012
Seeds on paper 种子、纸
32 x 49 cm (12 1/2 x 19 1/4 in)

GAMA The Holy Bible #2 圣经 #2

GAMA
The Holy Bible #2 圣经 #2
2012-2014
Oil on canvas, collage 布面油画,拼贴
60 x 48 cm (23 1/2 x 19 in)

GAMA Aussenposten (Outpost) 前哨

GAMA
Aussenposten (Outpost) 前哨
2014
Oil on canvas 布面油画
50 x 62 cm (19 3/4 x 24 1/2 in)

Guo Hongwei 郭鸿蔚

Guo Hongwei 郭鸿蔚
But Butt
2008
Watercolor on paper 纸上水彩
38 x 28 cm (15 x 11 in)

Guo Hongwei 郭鸿蔚

Guo Hongwei 郭鸿蔚
Painting the Skin #4 画皮4
2008
Acrylic on canvas 布面丙烯
30 x 40 cm (11 5/8 x 15 1/2 in)

Hong Lei 洪磊 (b.1960)

Hong Lei 洪磊 (b.1960)
Botticelli - Hands
2012
Fabric pigment on silk
49 x 36 cm (19 1/8 x 14 1/8 in)

Hong Lei 洪磊 (b.1960)

Hong Lei 洪磊 (b.1960)
Pigeon
2012
Fabric pigment on silk
49 x 36 cm (19 1/8 x 14 1/8 in)

Ho Sintung 何倩彤 (b. 1986)

Ho Sintung 何倩彤 (b. 1986)
Midnight Marathon 午夜马拉松
2017
Pencil on paper 纸本铅笔
19 x 12 cm (7 1/2 x 4 3/4 in)

Ho Sintung 何倩彤 (b. 1986)

Ho Sintung 何倩彤 (b. 1986)
Insert Insect 蟲洞
2017
Color pencil and pencil on paper 纸本彩色铅笔
32 x 31 cm (12 1/2 x 12 in))

Wu Jian'an 邬建安 (b.1980)

Wu Jian'an 邬建安 (b.1980)
Sky-Blue Garden 天兰色的花园
2014
Pigment and watercolor on paper-cut 纸本手工镂刻,色粉、水彩着色,手工裱缀
69 x 49 cm (27 x 19 1/4 in)

Wu Jian'an 邬建安 (b.1980)

Wu Jian'an 邬建安 (b.1980)
Color Points 1 苯板上的彩点1
2013
Watercolor on polysterol board 苯板水彩
107 x 147 cm (42 x 57 3/4 in)

前波画廊诚挚地宣布展览《前波画廊回顾展》将于5月3日开幕。本次展览包括了六位在过去十年内与前波画廊密切合作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中有些生活在中国及香港,如洪磊(1960年生)、邬建安(1980年生)、郭鸿蔚(1982年生)及何倩彤(1986年生),也有些旅居在西方国家,如GAMA(1977年生)和崔斐(1970年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到达事业成熟期的艺术家之间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各是什么?虽然个展对于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发展十分重要,但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组合或对比的群展也常常让人耳目一新。

洪磊早在90年代,即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关键十年,就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认可。洪磊早在2003年及2006年作为一名摄影艺术家在纽约前波画廊举行展览。他的作品被描述为 “对中国古美术的独特理解……走在创作的前沿。”洪磊的摄影作品是90年代及接下来的十年里最令人难忘的图像。《回顾展》中包括了两件他在之后两个展览 《节气》 (2012)和《迷楼》 (2012)中的作品。

崔斐曾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大学学习油画,之后她又重新回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虽然自90年代末她就一直生活在纽约,但是她的作品却开始指向自然,也间接援引了中国传统艺术。无论在哪里进行 ,她都将从当地收集的原材料运用到作品和装置之中。作品《日历》(2012)和《触读之二》(2015)展示了她将有机世界中的各种元素与萦绕心头的个人经历相结合在抽象构图之中的细致创作方式。

郭鸿蔚的《水中日记》(2008)与崔斐的《日历》(2012)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他运用的水彩媒介和作品主题之间的诙谐类比。他的油画和大部分的水彩画,是基于从互联网、植物、矿物标本中找到的主题与其出人意料的创作手段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其作品《小森林》(2016)描绘了一片黑色背景中的茂密森林,像是GAMA在2015年完成的作品《生生不息》的忧郁手足。GAMA的姑婆是蒙古一位德高望重的萨玛,其与超自然界沟通的能力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展示了德国幻想主义与其年幼在蒙古的生活的叠影。尽管他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了四年,但他在卡尔斯鲁厄学习绘画及现在在柏林的经历超越了他在北京的学习,却唤醒了他对蒙古的年幼记忆。

何倩彤即幽默,又对电影史有着百科全书般的认识,一种完美的组合。她出生在香港,并在那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但通过电影她可以前往任何地方,甚至过去和未来。像何倩彤一样,邬建安也是一个不随大流的艺术家。他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对剪纸的探索彻底转变了这一传统中国媒介。邬建安倾向于在剪纸作品中运用大量的小的元素组合创作,并在最近的作品中继续这一思路,例如《苯板上的彩点1》(2013), 其中每种颜色只用了一次。这件作品在2014年的展览《白猿涅槃》中首次展出,展览暗示了艺术家开始向抽象靠近的趋势,也促使了由重叠的彩色球体组成的水彩系列《彩色圆球》的诞生。每一个彩色球体都有着其独特且复杂的设计呈现,组合在一起共同创造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