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泽1966年出生于广东,从清华大学及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移居美国,并在德克萨斯州继续深造学业。他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艺术系的终身教授。
作为一个写实主义画家,谢晓泽在其艺术生涯早期便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中国历史以及当今世界时事一直抱有的浓厚兴趣,即将图书馆中一堆堆的书籍以及档案室中储藏的材料作为绘画主题。他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探索这个主题,却以其图书馆系列画作著名。本次展览的作品画面基于谢晓泽在北京、加德满都、纽约、牛津,纽黑文以及多伦多的各个图书馆拍摄的照片。与德国摄影家康迪达·赫弗的摄影作品着重表现世界著名图书馆的华丽建筑不同,谢晓泽则更注重于那些藏书本身的细节。
中国的图书馆在上世纪受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而谢晓泽的“中国图书馆”系列则突出表现了这一辛酸的历史。《劫后余生(清华大学图书馆抗日战火中幸存书籍#1,#2和#3)》是此系列中引人注目的新作。自1937年日本侵华后,清华大学被迫转移到南方,图书馆藏书受到了大规模的损害。
作品《多伦多大学费雪珍稀书籍图书馆》和《耶鲁大学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中用皮和羊皮纸装订的古老书籍,经历了好多个世纪的动荡都变得十分脆弱,所幸现在都被珍藏在学术图书馆中。而《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 (f318)》中的书籍被置于金属书架上,以破损的书脊突出书的脆弱。作为绘画艺术家,谢晓泽也是一个文化历史学家,对“文化、记忆和历史的脆弱”以及当下印刷业的衰落都深有感触。
前波画廊诚挚地宣布《韧:谢晓泽新作》将于2017年4月6日在纽约开幕。谢晓泽1966年出生于广东,从清华大学及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移居美国,并在德克萨斯州继续深造学业。他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艺术系的终身教授。
作为一个写实主义画家,谢晓泽在其艺术生涯早期便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中国历史以及当今世界时事一直抱有的浓厚兴趣,即将图书馆中一堆堆的书籍以及档案室中储藏的材料作为绘画主题。他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探索这个主题,却以其图书馆系列画作著名。早于1993年谢晓泽就创作了“图书馆”系列中的第一件作品,然而他至今依然在深入探讨这个题材。他移居美国后于1994年末首次回国,便开始了“中国图书馆”系列油画,一直持续至今。十年之后,谢晓泽于2005年将作品重心转移到了“博物馆图书馆”系列,对于相片素材的处理也变得更为细致。
本次展览的作品画面基于谢晓泽在北京、加德满都、纽约、牛津,纽黑文以及多伦多的各个图书馆拍摄的照片。与德国摄影家康迪达·赫弗的摄影作品着重表现世界著名图书馆的华丽建筑不同,谢晓泽则更注重于那些藏书本身的细节。虽然他很少在作品中展现书籍的作者、标题等,但画面中破旧的封皮以及受历史事件严重破损的书籍,反而诉说了很多信息。
中国的图书馆在上世纪受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而谢晓泽的“中国图书馆”系列则突出表现了这一辛酸的历史。《劫后余生(清华大学图书馆抗日战火中幸存书籍#1,#2和#3)》是此系列中引人注目的新作。自1937年日本侵华后,清华大学被迫转移到南方,图书馆藏书受到了大规模的损害。那些有着烧损残页的书本和手稿,成为了中国在20世纪的全球争端中所长期遭受的苦难的佐证,也提醒了我们历史记忆永远都面临着被恶意抹杀或无意淡化的危险。
作品《多伦多大学费雪珍稀书籍图书馆》和《耶鲁大学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中用皮和羊皮纸装订的古老书籍,经历了好多个世纪的动荡都变得十分脆弱,所幸现在都被珍藏在学术图书馆中。而《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 (f318)》中的书籍被置于金属书架上,以破损的书脊突出书的脆弱。
作为绘画艺术家,谢晓泽也是一个文化历史学家,对“文化、记忆和历史的脆弱”以及当下印刷业的衰落都深有感触。 其大幅尺寸、色调阴郁的作品赋予了这些书卷一种非凡的庄严感。艺术家一方面对书本和手稿等静物进行了详尽描绘,另一方面其流畅的笔触以及色块处理效果拉近了与抽象的距离,两者轻重并行,保持平衡。